好多朋友想了解大重量对肌肉的一些知识,在此小美给大家介绍一些大重量对肌肉相关的知识,大家可参考一下
健身的时候无氧运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身体通过有氧运动可以达到脂肪燃烧不再发胖,消耗脂肪的作用,无氧运动可以促进肌肉的生长,让我们的体型更加的完美,无氧运动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小重量多次数的健身方式。
首先我们身体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的身体突然之间承受很大的负重,对肌肉是有伤害的。我们的肌肉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它还没有完全拉伸开,没有发挥它所蕴含的力量,从小重量开始多次数运行可以帮助肌肉焕发它本身的力量,到达它的极限,然后这样的话也不容易造成肌肉的短时间之内的疲劳,能够承受更多次数的锻炼,这种细水长流的锻炼方式能够让我们的肌肉有更好的生长效果,并且减少对肌肉的伤害。
其次大重量的锻炼方式并不适合于所有人,因为大重量的锻炼方式,他适合那些肌肉已经有了底子的,或者说健身过一段时间,他的肌肉已经发育差不多的人,他们想要更完美的畸形,他们需要更大负重的刺激。对于节前的初学者来说,采用小松的多次数能够更好的刺激肌肉的生长,减少我们肌肉的负担,并且能够保证健身计划不中断,因为大重量对于我们的肌肉负重很大,第2天的后遗症会很严重,可能抬一下胳膊都费劲,就没有办法进行第2天的锻炼,但是小重量多次数的锻炼方式能够给肌肉足够的恢复时间,不影响第2天计划。
最后我们应该让健身成为生活中的一项必要活动,成为生活的一个爱好,健身是一个特别有趣的过程,当你不断坚持着突破自我的时候,你就会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成就感,当以前只能跑2公里,现在能跑3公里能跑4公里,甚至更多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自己的体力再一点一点进进步,肌肉锻炼也是相同的道理,看到自己有满身的赘肉,向肌肉转变的时候,你觉得一切的锻炼都是值得的,所以说健身最重要的应该是坚持到最后。
可能有些人听说过大重量训练对肌肉增长很好,小重量训练也对肌肉增长很好。对于新手来说,根本就不知道选择哪一种训练方法。
但其实大重量或是小重量,完全看的是个人的肌肉感受,每个人的肌肉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大多数人的观点是大肌群用大重量训练,小肌群用小重量训练。但不排除有些人可以用大重量的弯举来练二头。
所以对新手来说,你可以遵循着大重量大重量,小肌群小重量的方法去锻炼一段时间看看。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肌肉增长并不理想,那么就证明这种训练方法对你来说是没有效果的,你就可以尝试去换另一种方法。
当你已经完全熟练自己肌肉增长的运动原理之后呢,你就可以去学一下什么叫做5x5训练方法,或者8-12下的增肌方法。
总而言之,没有什么固定的重量选择方法。更多的是考验你目前的训练水平。
有一些高阶段的健美选手,他们反而不会用大重量来训练,他们会用小重量高次数的方法来不断的让肌肉产生泵感,使肌肉更加的饱满,有细节。
那么以上就是我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这对你有帮助的话呢,不要忘了点赞和关注哦,谢谢!祝大家生活愉快。
肩膀由三角肌前束,中束,后束组成,我们一般通过三类不同的动作分别锻炼三束,这三束的训练重量也略有区别。
训练三角肌前束的动作主要是推举,比如哑铃推举或者杠铃推举,这个动作是一个多关节动作(肘关节和肩关节),所以训练重量可以想对地大一些。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杠铃推举时,肱三头肌也参与发力,所以推举类动作可以做较大重量。
前平举也是训练三角肌前束的动作,这个动作是一个单关节动作,只有肩关节的屈伸,是一个孤立前束的动作,基本上只有前束发力,前束是一块较小的肌肉,所以训练重量较低。
训练三角肌中束的动作有杠铃提拉和侧平举。
杠铃提拉也是一个肩关节和肘关节参与的多关节动作,参与肌肉发力较多,所以训练重量可以大一些。
侧平举是孤立三角肌中束的动作,它是一个肩关节外展的动作。
三角肌中束也是一块小肌肉,所以训练重量较低。
三角肌后束同样是一块小肌肉,训练这快肌肉有开肘划船或者反向飞鸟。
开肘划船是一个多关节动作(肩关节和肘关节),所以训练训练重量可以大一些。
反向飞鸟是后束的孤立训练动作,只有肩关节水平屈伸,后束同样是一块小肌肉,所以训练重量要低一些。
总结:多关节的复合动作,我们要使用较大的重量去训练,对肌肉的刺激会更充分,单关节动作动作,使用中低重量训练,对肌肉刺激才更好。
另外,大肌肉群,如胸背腿,对大重量刺激反应更好,小肌肉群,如肩膀,对东西中低重量刺激反应更好。
无论三角肌还是身体其他部位的肌肉群,不管是大肌群还是小肌群,训练当中不同重量的训练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说重量的大小没有太大的关系,健身运动主要在于对自身当然锻炼,不是举重比赛,没有必要一味追求重量。
就拿肩膀三角肌来说。在健身训练里来说,计算的单位并不是重量,而是RM,是指你能完成一组多少次动作的重量。打比方说8~12RM是增加肌肉纬度的。那你能完成8~12次动作的重量就是适合你自己的重量,这个重量可能是2.5公斤可能是10公斤也可能是5公斤,要视你自己的身体情况所决定。每个人适合点点重量都不尽相同。
一般来说大重量就是4~8
RM,一组能完成4~8次的重量。这个区间主要是训练肌肉的爆发力。而12RM以上的训练区间就是训练肌肉的耐力。所以重量不同,组数和每组次的不同,所产生的训练效果也不同。重量的大小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看你的训练目的是什么。
就好比基础性的训练,大家一般在健身训练中练的最多就是训练肌肉纬度,因为训练肌肉纬度在健身训练中是最具有性价比的一种方式。但是如果你采用金字塔训练法,既每组训练的次数不变,每组训练重量增加,直到完不成目标训练次数的重量为为止。那么你每组当中训练的重量都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的训练长期没有进步或者遇到瓶颈,那么在训练方法上就可以选择大重量少次数的来试着刺激一下肌肉,感受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只是在大重量的训练下,需要教练或者健身小伙伴在旁边进行保护。而小重量多次数训练主要在身体的疲劳期或者恢复性训练的周期内进行选择。唤醒和调动肌肉。
健身先健脑,没有完全适合每一个人的训练方法。因为人体是具有差异性的,我们只有不断在实践中去长尝试和摸索,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练肩到底是大重量好还是小,中重量好?
苦行僧健身,为您解惑!
并不是所有的肌肉都需要通过高强度,大重量近乎压榨的形式锻炼的,肩部肌肉建议最好是用中等的重量,因为三角肌多是由慢肌纤维组成的,所以最佳的次数安排应该在15次上下,练肩部没有感觉不妨尝试中等重量,增加组次的方法
为什么中等重量较为合适?
肩关节较为脆弱,在平时的生活中都很容易发生一些肩关节的损伤,更不必谈在健身运动中是需要肩部承受大重量,重复性的运动的,中等重量的运动强度才会比较合适
一味高强度,大重量的肩部训练,无疑会增加肩部关节的外部负荷,积累在关节的压力不断增加,这很容易增加受伤的概率的,类似于颈部后的杠铃推举,笔者是从来不会用大重量的,原因也很简单:怕受伤;我们需要的只是不断强健的身体,对身体不太友好的动作是完全可以取舍的
为什么小重量并不合适?
这类肩上推举的动作,是需要力量的,推举的动作在我看来是提升三角肌的最佳动作,肌肉增长的重要条件就是需要引起肌肉的不适,要有泵感,中等重量相对而言是比较合适的
给大家一些建议
1:杠铃颈后推举,需要注意杠铃放置的高度,这是比较容易受伤的动作,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
2:中等的重量,多组次的训练能够帮助练到真正的力竭,尤其是在前平举和侧平举这类的动作
3:肩部的动作,不需要组次间间隔较长的休息时间,容易影响训练效果
4:训练中可以注意变换不同的姿势进行肩部的锻炼,这样较为全面
5:如果您觉得中等重量太轻松了,需要增加难度的话,可以在侧平举这类的动作中,当双臂举到水平的位置时,让肌肉保持一定时间的收缩,这样的体验更为酸爽哦,加油
直截了当的回答吧,毕竟关于肩部肌群的特殊性,我之前写过太多了。
两句话:
1.三角肌中束的多关节动作,可以用中等偏大的重量
2.三角肌的前束后束,用中等偏小的重量最合适
-----------------------
简单解释几句:
1.哪个动作用较大重量?
就是这个中束推举动作,可以上稍微大一些的分量
因为这个动作你的肩肘关节并用,承担的负荷是相对够充足的
而且三角肌中束部位,是三角肌最有力的一部分,用大重量刺激一下有效
不过对于新手来说,我建议你们用史密斯机完成这个动作,而不是哑铃
但是同样训练三角肌的站立飞鸟,就不要追求大重量
看看错误的案例:
这个美女就使用了自己驾驭不了的重量
因此你看她的腰随着动作一起后仰
这样训练效果就有折扣了
2.小重量适合哪些动作呢?
例如说这个后束飞鸟动作
还有这样的前束训练
这些动作重点都是控制,而不是用大重量
因为三角肌的后束和前束力量都是人体薄弱的点
太大的重量会借到胸背的力量不说,也会受伤
-----------------
希望有帮到你。
大小重量无所谓,这个主要看你当时身体状况,不过一定要循序渐进 不要伤到自己,都说女孩子塑性需要小重量多次数,男士增肌都是大重量少次数,不过题主想要保持协调性,想要肌肉又不想要自己肢体形成太短的话 建议混合练习,小重量练协调。
动作一.手臂轮圈
热身组:2-3组,每组轮圈5-10次。
动作二.坐姿哑铃推举
热身组:1组15-18次
正式组:4组每组6-12次
动作三.90度哑铃侧平举
热身组:2组每组10-15次
正式组:3组每组力竭
动作五.前平举
正式组:4组每组10-15次
动作六:哑铃直立划船
正式组:4组每组6-15次
你好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我是猫叔~
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我们要了解肩部肌肉
肩部肌肉的组成
覆盖上臂呈圆弧状的肌肉成为三角肌,因为它的形状凸出上臂酷似虎头,又称“虎头肌”。三角肌可分为三部分:前三角肌,中三角肌,后三角肌。
重量越大越好?
健身发展到了现在,市面上千万种训练方案,到底哪种最适合你呢?因人而异。传奇健美巨星布兰奇沃伦他崇尚的就是大重量低频次训练方案,每次你都能在健身房看到他那惊人的力量训练。超过80%的重量都属于大重量都能让你得到肌肉的泵感。这也就是大多数人说大重量真棒,大重量能让你得到最优的训练。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你要掌握极佳的动作标准,以及动作的连贯性。诚然,大重量在标准动作之下,能让你得到最大的肌肉泵感,让你训练很快进入状态。
当然了,猫叔这里说这么多并不是说大重量一定就好,这世界上本来就没有那么绝对的事情。就算用大重量,也要遵循适度适量,不可伤害到自身肌肉,得不偿失。练肩前期,用大重量能让你更好的进入状态。
重量小就一定好么?
肩部肌群,它和小腿肌群差不多,属于耐力型肌群,但肩又偏向于爆发型肌群,处于两者之间的。这就让很多人对它的训练很不适应,好像大重量低频次也能刺激,小重量高频次也行,那到底我该怎么选择呢?别急,听猫叔来慢慢讲。
知道你要的是什么明确健身目的
当你走入健身房的那一刻,你要知道你今天想要达到什么效果,以及你今天的状态,你的状态决定了你在健身中的运动表现。上面猫叔阐述了,肩部训练它比较特殊,既可以大重量低频次,也可以小重量高频次。
状态很重要
你今天若状态不错,那么就采取大重量为主,小中重量为辅,这样既保证了肌肉能处于长力量长维度的状态,又能让你肩部最大程度上获得肌肉泵感。具体训练方案猫叔不在这里介绍,猫叔后期文章视频里会讲解。
你今天要是状态一般,猫叔建议就是中小重量为主,摒弃大重量。这样会让你的运动表现在训练中慢慢找到,说不定还会超常发挥。这样不会让你练着练着就放弃,对你自信心是一种很大的保护。
好了,猫叔就分享到这里了,都是自己健身的一些心得,猫叔虚心接受评论哦。
肩部肌群是羽状肌,相比较背、胸而言是小肌肉群,也就是肩部肌群耐力好,原则上肩部肌群适合多组数、多次数刺激效果好。但是肩部肌群如果想获得饱满度,必须重量训练和耐力训练结合。
肩部肌群分为肩前束、中束、后束,肌肉功能不同,刺激方式不一样。前束有使肩关节屈的功能,和胸大肌类似,中束肩外展,后束一般用肩伸和肩关节水平伸来练。
肩部肌群可以用大重量推举类动作和拉动作整体刺激肩部肌群,肌肉充血后再进行孤立肌肉轻重量,多次数训练,肩部泵感强烈。
推举类动作包括 坐姿推肩、站姿推肩、哑铃推举等,拉的动作包括直立划船,哑铃前平举等等。
练肩应该采取大重量还是小重量,应该根据它的动作决定,越孤立的动作,或者越想孤立的动作,那就采取小重量。
越协同的动作,那就采用大重量,同时也要看采取什么器械,固定器械用大重量,自由动作用小重量。
比如推举这个动作,由于协同程度比较高,安全性也比较高的原因,很多玩家往往在这个动作上大重量。
而对于另外一些,比如侧平举、反向飞鸟这一类动作,则采用小重量,目的是为了减少背部和斜方肌代偿,让肩部训练更为精准。
而针对于史密斯推举、推举机和绳索面拉这些固定动作来讲,往往会采用很大的重量进行轰炸。
练肩的时候更着重安全性,所以越安全的动作,往往重量也上的比较大。
强硬健身,
练肩到底是大重量好还是小、中重量好?练肩的重量使用在健身者的锻炼能力和锻炼使用动作。
任何锻炼动作,应在保证动作规范和到位的情况下,循序渐进提高锻炼量,肩部的锻炼也是如此;只是相对于胸肌、腿部等大肌肉群的锻炼,练肩要量力而练,不宜使用过大重量锻炼。
就肩部的具体锻炼动作而言,复合动作适宜用大/中重量,孤立动作用中/小重量。复合动作,是需要身体多关节,多个肌肉群参与完成的动作;练肩的复合动作有杠铃/哑铃肩上推举,直立杠铃划船等。
孤立动作,是指孤立的刺激某一块肌肉的训练动作,练肩的孤立动作有哑铃侧平举/前平举,俯身飞鸟等;在使用小重量练肩时,应多次数,多组数,少休息。
力量练习不在于您练身体的哪个部位,选择多大的重量。而在于您练习身体的哪个部位前,设计出自己的目的去选择其重量。重量的选择决定肌肉机能的走向。
一提力量练习,这里有一个绕不开的重量级的理论法则,需要我们多叨叨几句,那就是‘’RM‘’。RM是英文Repetition Maximum的缩写,它的意思是疲劳前按所指定的重复次数举起的最大重量。一般情况下,1-3个RM提高肌肉的爆发力与绝对力量,对增大肌肉的体积与耐力帮助不大;8-12个RM可以有效地增加肌肉的体积,对提高肌肉的耐力和绝对爆发力效果不明显;20-30个RM以上,对增加肌肉的耐力效果最明显,可以有效地提高肌肉当中红肌纤维的数量或体积,但对整个肌肉的体积与爆发力效果欠佳。
这里有一个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问题,如果你举5次后但有7次的潜能就不能叫5个RM,而只能称为7个RM。RM还是个变量,它会在超量恢复的作用下不断增加。假如您初始用2.5公斤的哑铃做侧平举,能筋疲力尽地达到8个RM的话,正好增加肌肉的体积。但一个月后您就有可能达到20个RM,那么它的RM法则就变了。由增加肌肉的体积转变为提高肌肉的耐力,如果你的目的是还想继续提高肌肉的体积 ,那么你只好继续提高哑铃的重量,让它重新回到8到12个RM左右。
叨叨完RM,让我们再回到您提出的中心议题上来就容易得多了!在这里就不再进行过多地赘述了。但值得提醒的是,人体的肩关节是角度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这也就决定了肩关节的娇嫩与不稳定性,且有肱二头肌的肌腱通过该关节。在进行肩带肌的练习时,一定要做好准备活动。器械重量更应该从小中重量开始。 晓行星祝您成功!
增肌不一定非要大重量,但基本上都要大强度。
这个区别在哪呢? 重量是客观因素,强度是主观感受。
增肌需要两个生理因素上的刺激,1,神经系统接受到重量载荷的压力,使内分泌环境转向肌肉骨骼的合成代谢方向。 2,工作肌肉产生微损伤,肌肉内产生无氧代谢废物,以及出现急性微小炎症反应,促进该肌肉超量恢复。
第一个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做纯粹肌肥大训练,但是做大重量力量训练的诸如举重,力量举,壮汉,铅球,摔柔等等项目运动员肌肉量同样很大。 也可以解释健身圈内的大重量复合动作是增肌最好的传说。
第二个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健美训练要把目标肌肉孤立,让载荷充分承担在目标肌肉上。
为什么说增肌需要的是强度,而不直接是重量呢?
因为我们的机体,并不知道你负担的重量是多大,它只能感受到阻力的刺激强度。
强度的相关因素有三个,主观重量(阻力大小),密度,持续做功时间。
主观重量和三个因素相关:1,客观重量(器械本身重量):10公斤就是比5公斤重,
2,阻力力臂长度:前平举和推举相比,客观重量要小的多,但是在同样强度下主观重量是接近的。
3,举起速度;速度决定了功率输出。同样决定了肌肉承受的压力。
密度和单位时间内受到的总重量压力有关。比如做极快速度的轻重量动作很多次,密度就比较高。
持续做功时间可以通过提高次数来完成,也可以通过减慢动作速度来完成。
然后,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因素在现实训练中的调节;
1 主观重量:最好不要小于60%的最大重量,或20RM重量,当然局部肌肉比如肱二头肌,可以略小一些,因为重量太小,肌肉工作时产生的是有氧代谢,不能在肌肉内堆积无氧代谢废物。
2,可以采用长程,大重量,少次数动作,进行神经系统刺激,和短程,多次数动作,以及短程,轻重量,极多次数动作来体验密度不同的刺激。
你好,这里是“女侠谈健身”欢迎关注,一共探讨健身生活
针对这个问题“一定要大重量刺激才能增大肌肉维度吗?”我的解答如下
其实负重大小是相对而言,对于每个人来说大重量的重量都有所不同。
除非你的目标是增加力量,那么大重量训练没有太多必要。因为大重量意味着低次数,而要达到对肌肉刺激生长需要做到恰当的组数和反复次数。
如果一味使用大重量训练,首先会导致很多组训练的重复次数达不到8次。这种训练方式对于增加力量还是增加肌肉块头都不是最佳选择。其次过大负重容易导致训练动作变形,目标肌群训练不到位,也容易增加受伤风险。
运动生理学家公认的对肌肉维度增加效果最好一般认为是中等次数范围,可以更好的刺激肌肉生长。
所以能让肌肉最大化发展的方式是,使用单次能举起的最大重量的75%进行训练。对于基础的训练计划中,上半身做8到12次反复,下半身做12到15次反复。
其实相比较在训练中使用大重量,那么在训练中达到力竭更为重要。一组动作“练到力竭”是一种使用所有肌纤维的方法,这样撕裂肌纤维可以让肌肉在修复中长得更强壮。
所以你如果想要在力竭发生在可以刺激肌肉生长的时刻,就应该采取合适的重量做反复。
当一个训练动作做了15次甚至更多以上,那么在下一组训练中就应该增加重量,以让力竭发生在你想要的时机。当然如果只能做3次,4次的反复那么试着调整下重量,可以做更多次反复。
所以综上所述如果你的目标是想要增大肌肉维度,那么大重量训练显然不能成为训练的主要模式。
不过在大重量训练和肌肉增长训练也并不是那么冲突。
在训练中也可以计划加入几个强力组,也可以使得身体更强壮,为剩下的训练做好准备,这样也有助于尽快使用更重的重量进行训练从而肌肉生长的更快。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认可我的观点,欢迎给我点赞噢!
练肌肉有句话说宁轻勿假,就是说宁愿次数多一点,重量轻一点也要把动作做到位,你只需要用适宜的重量和尽量多的组数来练肌肉,当然每次都要练到筋疲力尽的程度。不然如果你用大重量的而难以保证动作到位的话,那么练出来的肌肉可能不尽人意。同时肌肉的恢复周期是48~72小时。当你感觉你的肌肉已经不痛了。有种大病初愈的感觉就可以进行第二次训练了,所以你可以把身体上的各个肌肉群分开练。以两天为一个肌肉群的周期应该是最好的了,当然因个人体质而有所区别。
纯手打
以上大重量对肌肉相关的内容 如果部分信息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 爱美达人养生网管理员交流处理,感谢关注本站,获取更多养生美容知识,做最美的达人
相关热词:大重量对肌肉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