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朋友想了解运动后毛细血管数目减少的原因的一些知识,在此小美给大家介绍一些运动后毛细血管数目减少的原因相关的知识,大家可参考一下
1楼
血液微循环起保证人体各种器官和组织及时获得养分和营养物质,及时排除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保持细胞活性化,保证人体各器官和组织发挥正常功能的作用。生理学家研究证实,血液循环的这种功能必须通过微循环来实现。
微循环就是血液在微动脉和微静脉血管中的循环(包括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在微血管、淋巴管和组织间的循环)。新的医学理论认为,微循环功能正常,人就健康,反之,就会出现功能障碍,发生疾病。用我国著名微循环专家、中国微循环学会会长修瑞娟的话说就是:“任何疾病甚至包括衰老、疲劳都与微循环障碍有关。”
•微循环与高血压:高血压病理认为,微动脉收缩痉挛,引起血管阻力增加而导致高血压,并造成红细胞聚成团,血液粘度增加,血流变缓。因此,人体微循环障碍是高血压病变的重要根源。
•微循环与糖尿病: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管径不均,管袢模糊,畸形增多,出现微血管瘤和白色小微栓,红细胞聚集,血流变慢或停滞。所以,糖尿病人必然是微循环障碍者。
•微循环与冠心病:冠状血管是营养心肌的血管,冠状动脉硬化和冠状血管的微循环障碍,可导致心肌供氧不足,从而造成心绞痛、心肌梗塞以至猝死。因此,微循环障碍和冠心病有着直接的联系。
•微循环与头痛眩晕:中医认为,气带血淤是疼痛的根源。脑部微循环发生障碍时,微血管扩张弯曲,毛细血管数目减少,红细胞聚集,血流缓慢、停滞和微血管阻塞,血管周围水肿、出血等均会引起脑血管供血不足,使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氧和营养物质,代谢物质也不能完全排除,因而导致头痛和眩晕,并可能引起一系列的大脑功能障碍。
•微循环与痔疮:痔疮就是肛门附近的静脉血管回流受阻,引起血管长期扩张,淤血所致。因此,只要改善肛门的微循环,使血液通畅,改善淤血状态就能有效地化解痔疮,消除疼痛。
•微循环与癌症:由于人体微循环功能障碍,会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因此人体细胞在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容易发生病变,裂变成癌细胞。又由于此时人体免疫细胞的免疫监督和杀伤作用已经降低,因而是癌细胞得以分裂,增殖而形成癌细胞团。它们随着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正常情况下一半不依附在管壁上着床生长。但微循环功能出现障碍后,血流缓慢,管壁狭小及扭曲,血液粘滞等情况改变,使癌细胞或微小癌栓、团块有机会在此滞留、附着、渗出。因而癌细胞得以迅速生长,其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这就导致癌细胞的发展和转移。
•微循环与风湿病:风湿病的主要变现为关节局部红、肿、热、痛。风湿病人的微循环有明显的毛细血管水肿,血管基底膜破坏的病理变化,所以改善微循环就可以改善微血管状态,消除肿胀,化解风湿病。
•微循环与人体疲劳酸痛:人在运动时,肌肉产生大量乳酸、肌酐等代谢物质,这些代谢物质刺激机体,产生酸、胀、痛的感觉。改善微循环,使局部血流加速,把新鲜氧和营养物质带给组织,代谢物随血液循环排出体外。因此,微循环改善后,就能很快地解除人体疲劳和酸痛。
•微循环与美容: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微血管减少,皮肤供血开始衰退,主要表现为松弛、弹性减低,加上紫外线的照射,容易形成黑斑、雀斑。改善面部的微循环,增加营养物质的供给,加速代谢物质的排出,可以延缓皮肤的衰老,保持肌肤的活力。
•微循环与痛经:患痛经的女性很多,中医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痛经的妇女都有脐下发凉,小腹下坠的感觉,这是气血不通的表现。如果改善局部微循环,使不畅的气血畅通,就能减轻疼痛。
•微循环与体臭:体臭包括腋臭和脚臭。体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汗腺分泌旺盛,分泌出来的大量汗液,被细菌分解成不饱和脂肪酸,而产生特殊的气味。如果改善局部微循环,使汗液及时排出体外,避免细菌在体内与汗液发生作用,就能消除体臭。
•人体衰老与微循环:人体主要靠血液来运输养料和排除废物,如果微循环不好,血液不畅通,人体内的细胞、脏器就得不到足够的氧和营养物质,就很容易发生衰老和病变。
1、剧烈运动了以后,血循环会加快,加上脸部的毛细血管比较多,有的人就会有脸红的现象了,运动以后,心脏也是会跟着剧烈的跳动,所有脸红还伴有心脏快速跳动的症状,每个人剧烈的运动后都会这样的,不过不用着急,这只是正常的现象,刚运动完别直接用冷水洗脸来降低温度,这样做对皮肤不好。
2、要坚持锻炼,有的人不爱运动,运动一会就会出现脸红,吃力,心跳加快的现象,所以经常的去运动,会改善这种现象的,皮肤多出出汗也是有好处的,就是不能突然的喝冰冷的饮料跟用冷水洗脸,经常运动还能增加抵抗力的,有的人运动完会脸色惨白,有的人运动完会脸红心跳加速,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3、有些人身体好,血液循环好一些,脸红的次数也就多一些,有些身体差一点就血液循环慢一点,平常的时候可以用冷水来洗脸,刺激皮肤的毛细血管,让循环通畅一些,要是经常会莫名的出现脸红,就要去检查一下身体了,脸红的时间不会很长,等到身体恢复到原状了,脸红也就会消失了。
剧烈运动之前别吃太多的食物,会加重胃的负担,运动后不要一下子坐下去,要站几秒先,运动完不要太大口的喝水,要恢复一下才行,运动过程中要量力而行,脸红了也没事,是正常的现象,不用太担心,要经常的去锻炼身体。
好学的严肃跑者应该都听过这两个词。市面上能看到的普遍知识是:
线粒体是“发电站”,是氧化代谢的工厂,吸入氧气,把糖原/脂肪/氨基酸氧化并释放能量,供给肌肉运动所需。可以通过高强度的训练,来增加线粒体,让你跑得更快。
毛细血管是运输氧气等营养物质的通道。可以通过低强度的长距离慢跑LSD来增加毛细血管的密度,打通全身的营养快线。
为了变得更强,跑得更快,要增加毛细血管,就只有LSD么?
对于时间紧张,希望快快跑完的跑者,对于不喜慢慢磨,只想早点跑完好好放松的跑者,难道就增加不了毛细血管么?
快跑对毛细血管有什么影响呢?
带着深深的疑问,调查之后,看到了几篇国外关于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论文。这里把结果简单分享如下。
研究课题是“毛细血管的发达程度与耐力训练的量”。
实验中把老鼠分成4组,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来确认毛细血管的增加状况。
A组:顺其自然组
B组:每天运动60分钟
C组:每天运动120分钟
D组:每天运动120分钟以上,而且是高强度的,直到疲劳
结果表明
1)BCD组和A组比起来,毛细血管有了明显的增加,说明运动可以增加毛细血管。
2)C组和B组比起来,毛细血管也有明显的增加,说明一定程度的运动时间增加,有助于毛细血管的增加。
3)C 组和 D组的毛细血管的增加没有明显的差异,可以认为是一样的。
总结起来是:
1)毛细血管的增加不依赖于运动的强度,而依赖于运动的持续时间。
2)但是运动时间有一定的度,不是越长越有效。
简单来说就是,不管是慢慢跑,还是快速跑,只要达到一定的时间,都可以促进毛细血管的增加。
还有学者,不仅研究了毛细血管的“数量”,还研究了毛细血管的“粗细”。
1)不管是持续的低强度运动,还是高强度运动,都不能给心肌增加新的毛细血管。
2)高强度的训练可以导致心肌肥大
3)高强度的训练可以让心脏的毛细血管变粗。
4)低强度的训练没有让心脏的毛细血管发生明显的变化。
小结: 高强度训练才有强大的心脏
1)持续的低强度/高强度运动都可以增加毛细血管。
运动强度的高低对毛细血管的增加没有什么差异。
2)低强度运动,增加细的毛细血管的数量
3)高强度运动,增加粗的毛细血管的数量
4)在训练的初期,增加毛细血管的数量。持续训练的话,毛细血管的数量不再增加,但是会变粗。
毛细血管的数量,跟运动强度无关,持续训练都会增加。
高强度的运动,让毛细血管变粗,让心脏变强。
#清风计划#
#运动课代表#
你知道吗,我们的健康是离不开运动的,运动可以让我们放松心情,而且还可以让我们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生命在于运动永不停歇。当然一些运动的注意事项也是需要注意和了解的呢,下面的这些运动过后的注意事项你不妨去了解一下吧,可以减少一些不适的症状出现,对健康有益。
应做整理活动
虽然每次运动后会感到心力俱乏,但是应该适宜的放松,如走步、伸展运动、动作和缓的游戏等,这样有助于使人体由紧张状态过度到安静状态,从而快速恢复体力减轻疲劳。
不宜蹲坐
不仅是跑步,那些运动量比较大的运动也不宜蹲坐休息。这样会影响血液的循环、阻碍下肢血液的回流,从而加深机体疲劳。正确的做法是多做一些整理、放松如慢行,舒腿等。运动过后不能马上蹲坐,以免血液回流,导致疲劳感觉的出现,而且还会影响血液循环。
不宜喝冷饮
运动过后人体消化系统其实是处于抑制状态的,虽然运动会使人体损失大量的热能,急需补充能量是与可非议的,但是这样极易引起呕吐、腹泻、并易诱发胃肠道疾病,特别是运动过后大量补充冷饮。运动过后饮用冷饮,会导致腹泻啊或者是呕吐的情况出现,而且还会诱发肠胃疾病。
不宜洗冷水浴
运动过程中体表的毛细血管是处于扩张状态的,体内的热量大量的散发从而大汗淋漓。运动后若遇冷水会导致毛细血管骤然收缩,很容易使抵抗力降低,从而引起疾病。
运动过后不能做的一些事情,你都知道了吧,运动虽然可以让我们健康,但是运动后的一些注意事项还是需要注意和了解的哦,以免导致身体的不适出现,比如说冷饮啊,冷水浴啊还有不做放松运动,都会导致副作用,对健康不利,所以大家要注意这个问题。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一、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骨骼肌收缩时,耗氧量明显增加。循环系统的适应性变化就是提高心输出量以增加血流供应,从而满足肌肉组织的氧耗,并及时运走过多的代谢产物,否则肌肉运动就不可能持久。
(一)肌肉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变化
运动一开始,心输出量就急剧增加。通常一分钟达到高峰,并维持在该水平。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增加与运动量或耗氧量成正比。
运动时,由于肌肉的节律性舒缩和呼吸运动加强,回心血量大大增加,这是增加心输出量的保证。另外,运动时交感缩血管中枢兴奋,使容量血管收缩,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也有利于增加静脉回流。
在回心血量增多的基础上,由于运动时心交感中枢兴奋和心迷走中枢抑制,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因此心输出量增加。交感中枢兴奋还能使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多,循环血液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也进一步加强心肌的兴奋作用。
(二)肌肉运动时各器官血液量的变化
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但增加的心输出量并不是平均分配给全身各个器官的。通过体内的调节机制,各器官的血流量将进行重新分配。其结果是使心脏和进行运动的肌肉的血流量明显增加,不参与运动的骨骼肌及内脏的血流量减少。在运动开始时,皮肤血流也减少,但以后由于肌肉产热增加,体温升高,通过体温调节机制,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增加,以增加皮肤散热。
运动时各器官血流量的重新分配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即通过减少对不参与活动的器官的血流分配,保证有较多的血流分配给运动的肌肉。由于阻力血管舒张,肌肉中开放的毛细血管数目增加,使血液和肌肉组织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增大,气体扩散的距离缩短,从而能满足肌肉运动时增加的氧耗。有人曾经推算,人在作剧烈运动时,由于内脏器官、皮肤和不参与运动的肌肉的阻力血管收缩,可以从心输出量中省出大约3升/分的血液,分配至运动的肌肉。如果动脉血的含氧量为20毫升%,则即使心输出量不增加,仅通过血流量的重新分配,就可向运动的肌肉多提供600毫升/分的氧。对于心脏机能不健全的人来说,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增加有限,因此,血流量的重新分配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肌肉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
肌肉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是许多因素改变后的总的结果。换句话说,运动时的动脉血压水平取决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心输出量的增加和外周阻力的降低两者的比例恰当,则动脉血压变化不大。否则,动脉血压就会升高或降低。在有较多肌肉参与运动的情况下,如步行时,肌肉血管舒张对外周阻力的影响大于其他不活动器官血管收缩的代尝作用,故总的外周阻力仍有降低,表现为动脉舒张压的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心输出量显著增加,故收缩压升高,而平均动脉压则可能比安静时稍低。
二、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可促使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形态、机能和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从而提高人体工作能力。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的长期性影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窦性心动徐缓
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训练可使安静时心率减慢。某些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安静时心率可低至40~60次/分,这种现象称为窦性心动徐缓。这是由于控制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作用加强,而交感神经的作用减弱的结果。窦性心动徐缓是可逆的,即使安静心率已降到40次/分的优秀运动员,停止训练多年后,有些人的心率也可恢复接近到正常值。
一般认为运动员的窦性心动徐缓是经过长期训练,心功能改善的良好反应,故可将窦性心动徐缓作为判断训练程度的参考指标。
(二)运动性心脏增大
研究发现运动训练可使心脏增大,运动性心脏增大与病理性增大在功能上有极显著的差别。病理性增大的心脏扩张、松驰,收缩时射血能力弱,心力贮备低,心肌纤维内ATP酶活性下降,不能承受哪怕是轻微的体力负荷。而运动性增大的心脏,外形丰实,收缩力强,心力贮备高,其重量一般不超过500克。因此,运动性心脏增大是对长时间运动负荷的良好适应。
近年来运动员超声心动图的研究结果表明,运动性心脏增大对不同性质的运动训练具有专一性反应。例如,以静力及力量性运动为主的投掷、摔跤、举重运动员心脏的运动性增大是以心肌增厚为主;而游泳、长跑等耐力性运动员的心脏增大却以心室腔增大为主,也有报道心肌厚度也增加,但心腔内半径与心壁厚之比维持在正常范围。
(三)心血管机能改善
运动员的心率较低,故每搏输出量较大。从事最大运动时,两者的心率都可达到同样的高度,但运动员的每搏输出量可从安静时的100毫升增加到179毫升,每分输出量可高达35升。无训练者的每搏输出量只能从安静时的71毫升增加到113毫升,每分输出量只能提高到22升,运动员每搏输出量的增加是心脏对运动训练的适应。
此外,经过训练心肌微细结构会发生改变,心肌纤维内ATP酶活性提高,心肌肌浆网对Ca2+的贮存、释放、摄取能力提高,线粒体与细胞膜功能改善,ATP再合成速度增加,冠脉供血良好,使心肌收缩力增加。
运动训练不仅使心脏在形态和机能上产生良好适应,而且也可使调节机能得到改善。有训练者进行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运动开始后,能迅速动员心血管系统功能,以适应运动活动的需要。进行最大强度运动时,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可发挥心血管系统的最大机能潜力,充分动员心力贮备。运动后恢复期短,也就是运动时机能变化很大,但运动一停止就能很快恢复到安静时水平。
以上运动后毛细血管数目减少的原因相关的内容 如果部分信息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 爱美达人养生网管理员交流处理,感谢关注本站,获取更多养生美容知识,做最美的达人
相关热词:运动后毛细血管数目减少的原因
时间:2025-02-19
时间:2025-02-19
时间:2025-02-19
时间:2025-02-19
时间:2025-02-19
时间:2025-02-19
时间:2025-02-19
时间:2025-02-19
时间:2025-02-19
时间:202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