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朋友想了解大重量练出来的肌肉的一些知识,在此小美给大家介绍一些大重量练出来的肌肉相关的知识,大家可参考一下
今天把一些肌肉的训练特点说一下,以后就不要问我用多大重量、多少组这个问题了。你只要敢问,我就敢答。
有些肌肉喜欢大重量,有些肌肉喜欢高次数(嗯?)。
胸肌——大重量
很多人练胸肌的时候,会用什么斯万夹胸、绳索夹胸、哑铃飞鸟这些动作。
他们的理由是什么,就是我用卧推练围度,用飞鸟练线条。
我都不想说你,你那是在浪费时间你知道吗?
其它肌肉,比如四肢肌肉(腿、手臂)这些部位确实需要练练线条,因为骨头是长骨,所以肌肉附着的比较少,所以才需要修饰线条。
胸肌这玩意,跟个罩子一样,把胸骨盖住了,你修饰什么线条?天生什么线条就是什么线条。
而且胸肌不要以为围度很容易涨,胸肌围度最难练。
想练到下垂?那你得练两辈子。
所以整胸肌的时候,大重量为主,卧推、哑铃卧推这些动作怼就行了,前提当然是动作标准,这就不用问了。
背部肌肉——孤立性
你一天感觉不到背部肌肉的发力,你一天练背效果就不会变好。
想象一下,你练哪都不知道,精准性不够好,那健身效果、增肌效果能好吗?
所以练背的话,发力最重要,肌肉的孤立性最重要。
你像硬拉、杠铃划船这些动作,是用来突破练背力量强度的动作,一般要放在前面,练个两三组就够了。
而真正占据背部肌肉主要内容的,还是孤立动作。
比如悍马机高位下拉、悍马机坐姿划船,比如单臂哑铃划船、T杆划船这些动作。
肩部和手臂——高次数
我们主要说肩膀,手臂的话怎么练都行,我觉得是这样。
肩部肌肉叫三角肌,是羽状肌,什么意思,它那个东西跟羽毛一样。
特点就是,小重量对这玩意刺激很小,大重量吧,还容易拉伤,跟你女朋友一样矫情。
所以我们怎么整?小重量高次数,让它疲劳、让它充血,这样肩膀头子就大了。
像站姿推举、坐姿推举这些动作还是用来增加强度阶段的。
而要想肩膀更大,那你要多练侧平举、前平举、反向飞鸟。
小重量、中等重量都无所谓,关键是每组要练30次,甩也得甩30次。
练完之后红彤彤的、发胀发酸的话,那就说明练到位了。
腹肌——高频率
你练腹肌,其实应该同时保持低体脂,不然你的腹肌怎么练都出不来。
练腹肌的话,你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一次性练多了腰疼、一天练多了还就没感觉了,有时候还就伤了。
所以腹肌也是一块很难伺候的肌群。容易疲劳、容易代偿、容易练透。
那么如何才能让腹肌得到更好的训练效果呢?
那就是天天练,要么一周练5天,采用高频率的方式,让腹肌一个星期增肌五次。
但是天天练的话,一天练个四五组七八组就够了。
下肢肌肉——不知道
你让一个小腿和胳膊一样粗的人教你练腿,人家敢说,你敢信吗?
所以练腿的话,就请评论区大佬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经验,我也顺便学习学习。
在健身增肌的时候,训练重量大,的确能够给到肌肉很好的刺激,起到增肌的效果。但是并不是训练重量越大,增肌效果越好。
健身并不是举重,不是举得越重效果越好。健身者增肌追求的是强度,健身的效果是和强度成正比的。而强度涉及很多因素,下面我一一列举:
如何把上面几个因素组合起来,让强度最大化,就是健身的核心了。需要你经常长期的锻炼,不断调整训练计划,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增肌模式。
举个例子说明,你卧推100KG,做5组,每组可以做5下,但是你需要组间休息2分钟。而如果你改成卧推70KG,你可以推8下每组,能够推8组,组间休息只需要1分钟。这样在同样15分钟左右的训练时间里,你卧推100KG的训练容量只有2500KG,而你卧推70KG的训练容量却能达到4480KG,哪个强度更大一目了然,对胸肌的刺激程度哪个比较好也可想而知了。
因此,通过健身“增肌”时,训练重量越大,增肌效果不一定越好。健身是一项需要大量学习并且亲身实践的科学的运动,合理的训练方法搭配合理的饮食和休息,才能让健身的效果最大化,更重要的是需要长期的坚持,才能看到显著的成果。
当然不是选择重量越大越好,所谓的训练量越大,指的是在自己承受范围内,用最大的重量去锻炼身体。
对于刚接触健身的新手来说,需要知道的是,自己在做对于自己是大重量的练习时,很可能会为了追求或推举起那个大重量,而忽略自己肌肉的感觉,和动作是否正确,从而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训练感觉。导致练伤。
所谓的大重量训练,并不是绝对的大重量训练,而是相对的大重量训练。自己在训练过程中的动作标准性永远是摆在自己训练的第一位的,因为训练过程中,一个标准完成一个普通重量的训练动作是远远比不标准的完成非常大重量的训练动作,效果要好很多。
总而言之,自己在经行增肌训练中不是盲目的去冲击大重量,而是自己有效的控制这个重量,并且动作能做标准的前提下,再去进行所谓的大重量训练。
我的回答是:yes.
但请注意,这里的大重量因人而异,并没有所谓的固定值。
怎么说?
先给大家举个例子:
总之,只要你敢推,能推,总有适合你的重量,也总有能压倒你的重量。
其实上述案例总结下来就是一个词—渐进超负荷。
意思就是逐渐提升你的训练负重。当你能推起100kg,就要准备开始挑战105kg,因为不这样做,肌肉它就会开始犯懒,不肯长个。
增肌不一定非要大重量,但基本上都要大强度。
这个区别在哪呢? 重量是客观因素,强度是主观感受。
增肌需要两个生理因素上的刺激,1,神经系统接受到重量载荷的压力,使内分泌环境转向肌肉骨骼的合成代谢方向。 2,工作肌肉产生微损伤,肌肉内产生无氧代谢废物,以及出现急性微小炎症反应,促进该肌肉超量恢复。
第一个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做纯粹肌肥大训练,但是做大重量力量训练的诸如举重,力量举,壮汉,铅球,摔柔等等项目运动员肌肉量同样很大。 也可以解释健身圈内的大重量复合动作是增肌最好的传说。
第二个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健美训练要把目标肌肉孤立,让载荷充分承担在目标肌肉上。
为什么说增肌需要的是强度,而不直接是重量呢?
因为我们的机体,并不知道你负担的重量是多大,它只能感受到阻力的刺激强度。
强度的相关因素有三个,主观重量(阻力大小),密度,持续做功时间。
主观重量和三个因素相关:1,客观重量(器械本身重量):10公斤就是比5公斤重,
2,阻力力臂长度:前平举和推举相比,客观重量要小的多,但是在同样强度下主观重量是接近的。
3,举起速度;速度决定了功率输出。同样决定了肌肉承受的压力。
密度和单位时间内受到的总重量压力有关。比如做极快速度的轻重量动作很多次,密度就比较高。
持续做功时间可以通过提高次数来完成,也可以通过减慢动作速度来完成。
然后,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因素在现实训练中的调节;
1 主观重量:最好不要小于60%的最大重量,或20RM重量,当然局部肌肉比如肱二头肌,可以略小一些,因为重量太小,肌肉工作时产生的是有氧代谢,不能在肌肉内堆积无氧代谢废物。
2,可以采用长程,大重量,少次数动作,进行神经系统刺激,和短程,多次数动作,以及短程,轻重量,极多次数动作来体验密度不同的刺激。
可能有些人听说过大重量训练对肌肉增长很好,小重量训练也对肌肉增长很好。对于新手来说,根本就不知道选择哪一种训练方法。
但其实大重量或是小重量,完全看的是个人的肌肉感受,每个人的肌肉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大多数人的观点是大肌群用大重量训练,小肌群用小重量训练。但不排除有些人可以用大重量的弯举来练二头。
所以对新手来说,你可以遵循着大重量大重量,小肌群小重量的方法去锻炼一段时间看看。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肌肉增长并不理想,那么就证明这种训练方法对你来说是没有效果的,你就可以尝试去换另一种方法。
当你已经完全熟练自己肌肉增长的运动原理之后呢,你就可以去学一下什么叫做5x5训练方法,或者8-12下的增肌方法。
总而言之,没有什么固定的重量选择方法。更多的是考验你目前的训练水平。
有一些高阶段的健美选手,他们反而不会用大重量来训练,他们会用小重量高次数的方法来不断的让肌肉产生泵感,使肌肉更加的饱满,有细节。
那么以上就是我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这对你有帮助的话呢,不要忘了点赞和关注哦,谢谢!祝大家生活愉快。
其实未必。大重量训练和小重量训练都能练出肌肉,只是他们各有特点:普遍来说,大重量练出的肌肉大而粗,小重量练出的肌肉瘦而精。要注意,这里的大小是相对的。你能轻松举起的就是小重量,你需要费力举起的就是大重量,并没有具体的数值之分。力量训练的目的是让一部分肌肉纤维撕裂,从而在力量训练后能够在修复撕裂的基础上生长、增粗。这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力量训练给予肌肉“刺激”,无“刺激”,不生长。567GO健身而不同力量训练给肌肉的刺激是不同的。大重量训练追求的是大重量、少次数。每次动作都颇具爆发性,这能刺激到肌肉内负责快速爆发性运动的部分。大重量给肌肉更“大”更“快”的刺激,肌肉也为了适应更大的重量生长变粗。所以长期大重量训练会让肌肉看起来块头更大。小重量训练追求的是小重量,多次数。尽管负重小,给肌肉单次的刺激会小;但是肌肉需要举起更多次,“刺激”的累积效应叠加在一起也能够给予肌肉刺激。而且这部分刺激更大程度上体现在负责肌肉耐力的部分。这样练出来的肌肉并不会很“大块”,但是的确会更加的“精壮”,肌肉线条也看起来会明显一些。567GO健身增肌并不完全是“大重量”的狂欢。小重量训练同样也能增肌。但是小重量增肌的速度会更加慢,同时小重量增肌则需要更连贯的训练和更短的休息时间,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以上大重量练出来的肌肉相关的内容 如果部分信息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 爱美达人养生网管理员交流处理,感谢关注本站,获取更多养生美容知识,做最美的达人
相关热词:大重量练出来的肌肉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