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的运动原理是肌肉收缩牵引骨骼而产生关节的运动,其作用犹如杠杆装置。主要的三种运动方式如下:
平衡杠杆运动:支点在重点和力点之间,如寰枕关节进行的仰头和低头运动。
省力杠杆运动:其重点位于支点和力点之间,如起步抬足跟时踝关节的运动。
速度杠杆运动:其力点位于重点和支点之间,如举起重物时肘关节的运动。
扩展资料:
肌肉收缩的基本过程:
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引起肌浆中血清钙(Ca2+)浓度升高,血清钙(Ca2+)与肌钙蛋白C结合,肌钙蛋白发生构象变化,使肌钙蛋白Ⅰ与肌动蛋白的结合减弱,原肌球蛋白发生构象改变,使肌动蛋白上的结合位点暴露,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横桥发生扭动,将细肌丝往粗肌丝中央方向拖动。
经过横桥与肌动蛋白的结合、扭动、解离和再结合、再扭动所构成的横桥循环过程,细肌丝不断滑行,肌小节缩短。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肌肉收缩
百度百科——肌肉
先弄清楚该肌肉的起止点,知道它跨越哪一个或哪 些关节,从哪一个方位跨越关节,就很容易分析出肌肉的功能。
例:肱二头肌,起点:肩胛骨的盂上结节和喙突,止点:桡骨粗隆。从前方跨越肩关节和肘关节,具有屈肩关节和屈肘关节的功能。同时注意桡骨粗隆位置并不是在正前方,而是略朝向内侧,故肌肉收缩时能将止点向前外侧拉,造成前臂的旋后。因此肱二头肌的功能包括屈肩、屈肘和使前臂旋后三方面。
1 肌肉——人体运动的发动机 肌肉——人体运动的发动机 这里说的肌肉,主要指骨骼肌。骨骼肌与骨骼共同构成人体的运动器官。 而骨骼肌则是人体运动的“发动机”,为人体运动提供动力。 人体全身大约有骨胳肌600 多块,占体重40%之多。骨骼肌的两端是白 色的肌腱,分别固定在骨骼的不同部位上。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称肌,是肌肉收缩的主要部分。骨骼肌由许多的肌纤维组成,其间分布着营养肌肉的许多血管和支配肌肉的神经。我们身体的一切大小活动都要靠肌肉这个“发动机”的发动收缩,牵拉相应的骨骼的移位完成。所以说骨骼肌是人体运动的发动机。体育锻炼可促进肌肉的发育,增强肌力。这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动作仅部分肌肉参与活动,而进行体育锻炼时,可使全身的肌肉都参与活动,肌肉里的毛细血管网大都开放,以供给肌肉更多的营养,使肌肉逐渐锻炼得粗壮有力。
记得采纳啊
地面对双脚的推动
2.双脚的支撑
3.推动
4.腾空
b.正面
跑步时正确移动下肢的关键在于双腿,膝盖,髋部保持三点一线,再准确的描述是脚尖,膝盖,髋三点在一条力线上,这样力的传导最高效,关节间的压力和摩擦最小,对身体的损伤最小。
有些伙伴跑步时膝盖外翻,内翻,都是不正确的跑姿,都会影响下肢的平衡,增加下肢关节的压力,长时间重复错误下肢动作就可能导致损伤。(请看图)
下肢正面图
三个重要的移动技巧
a.膝盖保持弯曲
在跑步的整个过程中,一直都要保持膝盖弯曲,切记切记切记在脚掌落地时,膝关节千万不要伸直锁死,因为这要对缓解的冲击最大,损伤最大。
保持膝盖弯曲好处多多很多
1.有助于身体缓冲
2.有效减少跑步时的阻力
3.使双脚与地面的接触更加稳定。
b.最大限度的利用天然动力
在推动过程中,注意千万不要为了得到更大的动力而双腿用力过猛,操之过急,反而得不偿失,跑步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人体运动时产生的天然弹力而实现移动的,而不是靠蛮力。
c.用两个牵引把膝盖往前拽
在脚腾空过程中,如果做到如上图,那么跑步效率就会更高效了。
要尽可能的避免,脚后跟提得过高和膝盖抬得过高
人体肌肉有三种类型
人体肌肉有几种类型肌肉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全身肌肉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三部分,共有600余块,约占体重的40%。
一块肌肉一般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腹是肌肉的中间部分,柔软而富有弹性,有收缩性。肌腱在肌腹的两端,由结缔组织构成,色白而坚韧,没有收缩性。肌肉可分为长肌、短肌、阔肌、轮匝肌四种。长肌多分布在四肢,收缩时引起大幅度运动。短肌多分布在躯干深部,收缩时运动幅度较小。阔肌分布在胸、腹壁及背部深层,除收缩时能完成躯干的运动外,还对内脏起保护支持作用。轮匝肌位于孔裂的周围,收缩时关闭孔裂。
肌肉一般附着在邻近的二块以上骨面上,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收缩时牵动骨引起关节运动。人体的任何运动,即使是最简单的运动,都要有肌肉的配合才能完成。在完成某一动作时,起相同作用的肌肉叫协同肌,起相反作用的肌肉叫拮抗肌。
人体肌肉发达的基本原理
健美运动的目的之一,即发达人体肌肉。通过训练可使肌肉发达起来,这也是一个很普通的常识了。但是通过训练,肌肉是如何增大的?
这就需要参与健美训练的同学来充分掌握。只有明白了锻炼与肌肉加强和增大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训练成绩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肌肉的增大过程实际是:训练——肌纤维遭到破坏——休息、营养——增大肌肉——再训练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也即人体肌肉是通过超补偿而发达起来的。大家知道,补偿是指为了修补某种破坏而使其回复到原来状态进行的有关活动。那么超补偿就是说不仅要使其恢复到原先状态,还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增强。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机会遇到骨折或跟腱断裂的伤害事故,在医疗的配合下,我们机体生理功能不仅有使骨骼和肌腱断裂之处连接起来使之尽快愈合的功能(补偿)并且还会对断裂部位输积更多的“建设材料”使其变得比过去更为粗坚,更为结实。这种现象一般在伤后治疗约6——7周后用X光照片可以清晰看到。而且一旦完全愈合后不会再以伤处出现同一现象,这即是超补偿。
健美锻炼的过程也即是一个由超负荷而达到超补偿的过程。如我们长时间不做引体向上,偶尔做一次,手掌就会发生磨伤或肿痛等现象,继续做下去,手掌就会逐渐适应,伤痛消失,手掌出现厚茧,这一使身体接受超过以习惯了的强度刺激的运动负荷称为超负荷,也只有超负荷才能引起超补偿。不破不立,肌肉的增大原理也即如此。形象的比喻如果在已有房子的位置上盖楼,那就必须先拆掉原有的房子,否则盖楼就是一句空话。人体肌肉的发达原理即这个道理,要使肌肉发达,必须先破坏掉原来的部分,训练的过程实际就是破坏肌纤维的过程,强烈的重量训练,使肌纤维遭到破坏撕裂,此一时期的肌肉实际是减少的。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人在锻炼后会有肌肉内暴涨,也确实看到体积增大呢?这是因为毛细血管扩充,肌肉内的血液量增大而造成的假象。要看到实际情况,是在一次剧烈训练的六小时后,如此时间对其训练的某部位肌肉进行围度测量,会发现比训练前的围度有减少。之所以在六小时后进行测量,主要使其“充血的假象”消失,使机体恢复到正常状态。由于某部位的肌肉遭到“破坏”,机体就动员更多的的材料使之修复,来实现补偿或者是超补偿。这个过程也即休息和营养的过程。一般情况下,训练后24小时才能恢复到原来水平(补偿),在此后的48小时内,身体连续进行超补偿。因此说,一次剧烈的健美训练,其部位的肌肉要经过三天的休息才能达到超补偿,这一点是每一个参加健美训练的同学需了解的。
超负荷的训练能引起补偿,但不等于超负荷的锻炼一定能产生超补偿的效果。在超负荷的对肌肉的强刺激过程中,人体的肌肉组织是在经受一种损伤破坏,而且必须得经过这种损伤破坏,才能使人体肌肉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新的修复、合成、增大。但是这种新的肌肉增长需要有一个基本保证,那即是人体内必须有充足的重建物质和合适的休息时间。就如上面谈到的“拆屋盖楼”之例,屋拆掉了,没有建楼的原材料,楼房也盖不起来。有了材料还得有一定的时间,两者缺一楼房都不能成立。肌肉建设也是同一道理,没有充足的重建物质(合理的饮食)和合适的休息时间,即是训练超负荷,也不一定收到超补偿的结果。
由于学习期间每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学习、环境、训练条件经济状况,训练时间、休息和营养等条件各不相同,因而对训练后超补偿的实现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如果想锻炼产生最佳效果,不断提高,就必须因人而异的制定训练、营养、休息等三者有机结合的综合计划,才能收到投入时间,精力少,而收效大的锻炼效益。
那么如何测定自己的超补偿时间是否合适呢?那就是对自己的锻炼时间总重量、组数、次数、每组动作间的间歇时间,每次锻炼后的恢复情况,甚至将学习情况、饮食起居、脑、体力的劳动情况等完整的记录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体会,仔细分析这段时间内的训练,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确定自己的每次锻炼以多大的负荷锻炼效果最佳,休息多长时间才会引起超补偿。锻炼的频度过密或过疏,都不会收到良好效果。频度过密,超补偿甚或补偿尚未实现之前又进行锻炼,收效肯定不好。例如美国的健美明星 凯赛·伐奥托 在一段时间内就使训练误入歧途,认为训练多多益善,每周以五天的锻炼密度进行训练,结果肌肉非但没增长,反而退缩。后来减少了训练次数,最终赢得了美国先生称号。同样,锻炼频度过疏,如果超补偿已经实现,没有紧接进行锻炼的强度刺激,前次锻炼的效果就会降低,如果间隔时间过长或者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训练没有规律,前次的锻炼效果就会消失。所以说判定你对某部位肌肉进行剧烈锻炼后与下次锻炼的间隔时间(即让超补偿充分实现的时间)准确与否,是使锻炼获得最佳效果的有效途径。比如说判定你的两次训练之间休息两天最合适,那么你只休息一天或休息三
相关热词:人体运动肌肉分析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