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主要是小臂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四部分。 臂肌均为长肌,可分为前后两群。前群为屈肌,有肱二头肌、肱肌 和喙肱肌;后群为伸肌,为肱三头肌。前臂肌位于尺、桡骨的周围,多为长棱形肌,可分为前、后两群。 前群为屈肌群;后群为伸肌群。 手肌位于手掌。分为外侧群、内侧群和中间群。
扩展资料
肌肉:muscle肌肉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肌肉组织由肌细胞(肌纤维)和结缔组织组成。肌细胞的形状细长,呈纤维状,故肌细胞通常称为肌纤维。细胞内含丰富的肌丝蛋白,组成细肌丝和粗肌丝。头肌可分为面肌(表情肌)和咀嚼肌两部分。
躯干肌可分为背肌、胸肌、腹肌和膈。下肢肌按所在部位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均比上肢肌粗壮,这与支持体重、维持直立及行走有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肌肉
因为长期的锻炼导致的肌肉膨大,使得他的胳膊、关节习惯了特定的姿势,就是您所描述的那种驾着走的姿势,这是正常的功能位
人在走路时手臂总是自然地摆动,而且手臂这种有节奏的摆动是和下肢保持协调和对称的。那幺人走路时怎幺会手臂不停地摆动呢? 有人说,人体总是想把运动所需要消耗的能量减到最少。走路的目的,是通过下肢的向前迈进而将身体的位置向前移动。这要消耗能量。但让手臂摆动来协助下肢,可能会节约能量。对于这个说法,有人做了一个实验: 人在走路时把手臂用绳子绑住不动,但手臂的肌肉还会收缩。测定结果说明,不管手臂是否摆动,对人走路时需要消耗的能量,并没有什么影响。 还有人认为,人在走路的时候,总是头向着前方,眼睛来探路。于是随着下肢的前后交替迈步,臂部将跟着人体做长轴转动。而这种转动,将会传到肩部,然后再传到头部。这样就会使人的头部在走路的时候左右转动,从而无法保持面向前方。 为了停止这种转动,人在进化的过程中,选择了手臂和下肢的交叉摆动,作抵抗这种转动的方法。 可是根据科学家的测定,这种可能性也不存在。因为人在走路的时候,就算手臂不摆动,臀部的转动角度为9度,到了肩部就只有6~7度,而头部只在转动角2度之内转动,一点也不影响头部向前。 后来,人们终于想到用进化来考虑这个问题了。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这种四肢动物在行走的时候,它的前肢和后肢的交替挪动是十分规律的。这是由于它由动物脊髓中的“节律发生器”操控着。 人与四肢动物的最大不同之一,是人可以直立行走。四肢动物的前肢,就相当于人的两条手臂。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如果把手绑在身体的两边走路,手臂肌肉的收缩方式将没有任何的变化。这表明了,人走路时可以自动摆动手臂肌肉有规律地收缩。这是由于人的脊髓是属于大脑的,意识产生在大脑中,但大脑却能在某种程度上操控脊髓的活动。 所以,军人在正步走的时候,手臂的摆动就完全由大脑控制着。
背部肌肉发达,导致胳膊不能贴着身体,所以,自然的好像架着胳膊在走。
活肌肉就是平时看不出来一用劲就鼓的很大,相反死肌肉就一直鼓起包,摸起来就很硬
每个人都有肌肉,只不过分离度不同。
手臂肌肉:
上肢肌:上肢,运动灵巧,包括肩部肌、臂肌、前臂 肌和手肌。肩部肌分布于肩关节周围,有保护和运动肩关节的作用。其中较重 要的有三角肌。 臂肌均为长肌,可分为前后两群。前群为屈肌,有肱二头肌、肱肌和喙肱肌;后群为伸肌,为肱三头肌。
前臂肌位于尺、桡骨的周围,多为长棱形肌,可分为前、后两群。 前群为屈肌群;后群为伸肌群。 手肌位于手掌。分为外侧群、内侧群和中间群。
扩展资料
人体肌肉约639块。约由60亿条肌纤维组成,其中最长的肌纤维达60厘米,最短的仅有1毫米左右。大块肌肉约有两千克重,小块的肌肉仅有几克。一般人的肌肉占体重的百分之三十五至四十五左右。
按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三种,按形态又可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平滑肌主要构成内脏和血管,具有收缩缓慢、持久、不易疲劳等特点,心肌构成心壁,两者都不随人的意志收缩,故称不随意肌。
骨骼肌分布于头、颈、躯干和四肢,通常附着于骨,骨骼肌收缩迅速、有力、容易疲劳,可随人的意志舒缩,故称随意肌。骨骼肌在显微镜下观察呈横纹状,故又称横纹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手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健身
相关热词:肌肉胳膊走形的样子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
时间:2024-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