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东华养生网 > 生活知识 > 生活知识 > 正文

在莫斯科城下,希特勒下达“不准后退一步”的命令,这命令到底是正确的还是灾难性的?

  分类:生活知识  发布者:changshi  发布时间:
优质回答:肯定不正确,部队的指挥权应该在前方的将帅们,他们最清楚前线的实际情况。其他网友观点拿下莫斯科就是..

优质回答:

肯定不正确,部队的指挥权应该在前方的将帅们,他们最清楚前线的实际情况。

其他网友观点

拿下莫斯科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其他网友观点

苏德大战期间,希特勒下达了许多愚蠢的命令,其中以这道命令最受后世所诟病,它引起的争议也一直持续至今。不管是当时的一些德军将领还是如今的一些学者都认为这是一道非常愚蠢的命令,它让德军失去了保存实力的机会,从而将德军推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单从损失上看,德军确实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从军事角度分析,这无疑是一道完全正确的命令,因为它避免了德军的全线溃败。在战场上,任何形式的撤退都有转变成大溃败的危险,更何况这种后有追兵的败退。撤退也是一种战术,也需要学习,但德军恰恰是一支不重视撤退训练的部队。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军就对后撤充满了不屑,当时的参谋总长甚至在一段时间曾严禁各级指挥官进行弹性防守训练。后来,随着闪电战理论的发展,德军的进攻性越来越强,受此影响后撤这种防御作战越来越不受重视。到了1936年,德军干脆从训练大纲中删除了“弹性防御”训练。在这种训练模式下,德国士兵只学会了“进攻”和“坚守”,于是这给德军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在二战爆发的前两年,德军一路高歌猛进,几乎从未遇到撤退的情况,所以当大规模撤退突然来临时,德军就显得非常不适应。在克林突出部的撤退行动中,德军的撤退毫无组织性可言,大批德军疯狂向后逃窜,军纪也已经开始出现崩溃的征兆。如果此时希特勒再下达全线撤退的命令,那么在这些败兵的影响下,德军的军纪极有可能全面崩溃,整个东线也都将随之土崩瓦解。或许有人依然强调德军可以撤退至有利位置,随后便可以据险而守,挫败苏军的反攻。这种策略在某些防线或许可行,但在其他防线却未必可行,因为在这些战线根本无险可据。长时间的战争消耗已让德军变得虚弱不堪,人员、武器和弹药都极度匮乏。在苏军持续不断的追击下,虚弱的德军也很难做到有组织地退至有利防线,更何况德军每退一步,其士气也会跌落一分,谁也不敢保证这不会导致士气的全面崩溃。德军就地坚守也并非毫无胜算,事态的发展也证明德军完全可以挡住苏军的反攻。在莫斯科战役中,苏军自身的损失也很大,如果不是远东师的到来,苏军恐怕也无力发起反击。只要德军咬紧牙关,迟滞苏军的反扑,德军完全有机会立稳脚跟,构筑一条新的防线。总之,从军事角度分析,就地坚守都将是一条正确的策略!文/战情解码我是优质军事答主战情解码,欢迎关注留言!

其他网友观点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是正确的决定、但是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这充分显示了“波希米亚下士”希特勒是多么地缺乏战略眼光!1941底,德军已经打到莫斯科城下,如果发生总退却、德军上下会军心大乱,一哄而散,而对峙的苏联红军一定跟踪追击,导致德军出现大崩溃,会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只能是咬牙顶住!但是,这个决定也导致大批的德军冻死在莫斯科城下,比战死的人数还要多。真正英明而有战略远见的统帅,应该能预见到将会出现不利的局面,早应该想到莫斯科的冬天会很冷!该收手时就收手,掌握好战争的节奏。像希特勒这种光凭着勇气蛮干,只知道一味向前冲,拼死顶住的主儿,等到冬天来了,才想起没带棉衣,导致大批德军冻死。只能说他“下士级”的指挥水平实在太糙了,一将无能、冻死三军!

其他网友观点

德军久攻不克莫斯科,没有贸然立即后撤是正确的。如同一个人抓住恶狼的两只耳朵左右为难,撒手跑肯定不是明智之举。与1812年的法军不同,1941年德军是有序后撤。苏军的反攻没有跟上德军转移的步伐,加之军工企业远在乌拉尔军火物质不及供应,导致苏军反攻锋芒和歼敌数量都打了折扣,所以收复了几个城市后,苏军已无力往西推进扩大战果。1812年的拿破仑军队是在俄军驱赶中溃逃,天气也给法军造成惊人的兵员损失。从6月份入侵的60万人,仅仅两个月就减员十万,法军10月开始撤退,最后聚减至3万,死于炎热、冻死病死战死被俘不计其数。当然,莫斯科一役,在战略价值上德军绝对是惨败,不仅仅因为没有达成战略意图,还在于德军闪电战神话的终结,更加坚定了苏联及同盟国的战争意志。从此意义上可以说,德军重蹈拿破仑覆辙,它只是比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流更多的血,硝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弥漫。2019.2.24

相关热词:

热门专题